第241章
推荐阅读:越想越羞耻就删掉书名了【R18G】、五九十、隔壁网黄使用指南(同人女×擦边男)、男配上位记(兄妹1V1)、野风入夜(兄妹骨科)、生路(卧底,np)、静海旖旎(校园高H)、天造地设(公路,1v1)、泛舟、捡到小夫君、
这时候,人们也都知道了长明内乱的消息。大王不理解长明太子为何不答应后面的条款,但他迫不及待要订下和约,把这作为一桩在清明祭祖时可以炫耀的功德。因此,他要求孟诚火速办成此事。可是孟诚的身体不好,伤寒的遗毒和丧子的痛苦让他疲于应付这些事情,而孟琅一点都不帮他的忙。
孟诚不忍心斥责他,因为从葬礼开始,他忽然觉得二儿子越来越像大儿子了。但孟琼会替他训斥孟琅,孟璋死后他终于愿意回家了,还试图帮孟诚处理些事情。孟琅任弟弟斥责自己,他沉浸在悲凉的心境中,无法自拔。他觉得大哥的牺牲没有得到任何回报,朝廷陶醉在胜利之中,过回了和往日一样的生活。
就好像,战争已经结束了。
这时,孟诚来找他了。他说:“我知道你不想帮我,但孩子,我们必须尽快定下和约。我们没能力再打下去,而长明的内乱也快结束了。他们拖着和约不签就是想卷土重来——”
“我们为什么不跟他打呢?”孟琅质问,“为什么不趁他们内乱时集结军队,填充边关,乘胜追击,杀了长明太子?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那么多时间给大哥办葬礼?我把他带回来不是为了这个结果!”到最后,他甚至有些失控地吼叫起来。
孟诚望着他,苍老憔悴的面容凝聚着种种复杂的情感,那双剧烈波动的老眼似有千言万语。可最终,他只说:“那你就去丞相府做事,别忘了你还是个长史。”
第134章 朝廷(一)
孟诚始终相信,攘外必先安内。他在很久之前就认为,徐风最大的隐患是那些封王。这些坐享封邑的王侯就像寄生在徐风这棵大树上的巨瘤,日复一日地吸食着徐风的钱财人力,任主干一天天孱弱。大王意识不到这些封王的危害,在他看来,这都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叔叔伯伯,都是自家人。
他效仿先祖,把自己成年的四个儿子也封了出去,岳丞相在封地的选择上使了手脚,使这些王子无意中对叔伯王形成制衡之势。时间一天天过去,这五个叔伯王中有三个已经死去,由他们的儿子接替了王位。
孟诚知道,无论是王子还是叔伯,这些封王最终都会对龙椅上的天子形成威胁,因为他们的关系会随着代际越来越疏远。人心易变,一旦龙椅上的人镇不住这些封王,徐风就会大乱。
但是,要铲除这个老祖宗立下的规矩何其困难。去年削掉的两个封王带来的收益经过这场战争已经荡然无存,不过,战争也带来了另一个转机,即可以追究那些封王不出兵的责任。
当然,不能追究全部的封王,否则他们会联合起来一起造反的。孟诚想从那个领地最小辈分又最低的封王入手,将他削为侯爵。之后,再找由头削掉另两个封王的帽子,一旦没了王号,他们和其他贵族的差异就没那么大了。
办成这件事的前提是不再打仗,否则朝廷绝不敢和封王撕破脸。但在议和的过程中,孟诚感到了一种不祥的征兆。渐渐地,他对议和有些不抱希望了,虽然他还在努力。
孟琅发火时,孟诚心中十分痛苦,因为二儿子说的一切都很正确:集结军队,填充边关,乘胜追击,杀了长明太子——如果国库不是如此空虚,如果朝廷西面和北面没有压着三个封王,兴许他们就能那样做。可事实是现在的徐风就像一个座快要倒塌的高楼,修修补补尚来不及,哪里还有余力去盖新屋呢。
所以,他让孟琅去帮岳丞相。他们心照不宣地选择了两条路,他选择讲和,岳相选择备战。既然孟琅不愿意帮他,那么就让他去帮岳丞相吧。
丞相府依旧公务繁忙。目下,岳丞相正忙着将五关附近县城的百姓迁过去,这是补充兵源的最好方法。
徐风的军队来自军户,与普通百姓不同,这些人家世代为兵,妻子由官府配给,生活费用亦由官府发放。由于军饷不足,许多军户无以为生,想方设法地逃离原籍。空出来的军户没有补上,将军们为了多领些钱,也不上报。于是,边防的空缺越来越大。
如果将附近百姓迁过去,这些军户自然就补上了。岳丞相想的不错,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。首先是他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军户空缺,五关的将领起初都瞒着不报,这次战争过后却争先恐后地往上报往多里报,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
其次,他也弄不清周边县城究竟有多少人。按规定,记载人口的黄册每年都要更新,可有的地方的黄册已经二十年没变过了。这二十年间,生老病死走迁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但黄册上还是那个老数字。
最后,那些小县城的长官纷纷上书诉苦,说要是把这么多人迁走,他们手下根本就没多少人了。要是这样,还设置县城干嘛呢?其实他们是害怕人少了能收的税就少了,所以想方设法要把实边的事推到别处身上。种种原因加起来,使得实边的工作分外艰难。
实边虽然进展缓慢,岳丞相却毫不气馁。他抓紧干了另几件大事。
他一是说服了徐风王对封地征边防税,这种税实际上是把战争的费用分摊到了王侯头上,而且将成为固定税务。他二是让岳安国上报了一批有功的将士提拔,同时又罢免了许多无用的官吏。这在朝廷中引发了轩然大波,弹劾他的奏折顿时雪片飞来,不过,它们全得通过丞相府传给徐风王,所以岳丞相把它们都压了下来。
孟诚不忍心斥责他,因为从葬礼开始,他忽然觉得二儿子越来越像大儿子了。但孟琼会替他训斥孟琅,孟璋死后他终于愿意回家了,还试图帮孟诚处理些事情。孟琅任弟弟斥责自己,他沉浸在悲凉的心境中,无法自拔。他觉得大哥的牺牲没有得到任何回报,朝廷陶醉在胜利之中,过回了和往日一样的生活。
就好像,战争已经结束了。
这时,孟诚来找他了。他说:“我知道你不想帮我,但孩子,我们必须尽快定下和约。我们没能力再打下去,而长明的内乱也快结束了。他们拖着和约不签就是想卷土重来——”
“我们为什么不跟他打呢?”孟琅质问,“为什么不趁他们内乱时集结军队,填充边关,乘胜追击,杀了长明太子?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那么多时间给大哥办葬礼?我把他带回来不是为了这个结果!”到最后,他甚至有些失控地吼叫起来。
孟诚望着他,苍老憔悴的面容凝聚着种种复杂的情感,那双剧烈波动的老眼似有千言万语。可最终,他只说:“那你就去丞相府做事,别忘了你还是个长史。”
第134章 朝廷(一)
孟诚始终相信,攘外必先安内。他在很久之前就认为,徐风最大的隐患是那些封王。这些坐享封邑的王侯就像寄生在徐风这棵大树上的巨瘤,日复一日地吸食着徐风的钱财人力,任主干一天天孱弱。大王意识不到这些封王的危害,在他看来,这都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叔叔伯伯,都是自家人。
他效仿先祖,把自己成年的四个儿子也封了出去,岳丞相在封地的选择上使了手脚,使这些王子无意中对叔伯王形成制衡之势。时间一天天过去,这五个叔伯王中有三个已经死去,由他们的儿子接替了王位。
孟诚知道,无论是王子还是叔伯,这些封王最终都会对龙椅上的天子形成威胁,因为他们的关系会随着代际越来越疏远。人心易变,一旦龙椅上的人镇不住这些封王,徐风就会大乱。
但是,要铲除这个老祖宗立下的规矩何其困难。去年削掉的两个封王带来的收益经过这场战争已经荡然无存,不过,战争也带来了另一个转机,即可以追究那些封王不出兵的责任。
当然,不能追究全部的封王,否则他们会联合起来一起造反的。孟诚想从那个领地最小辈分又最低的封王入手,将他削为侯爵。之后,再找由头削掉另两个封王的帽子,一旦没了王号,他们和其他贵族的差异就没那么大了。
办成这件事的前提是不再打仗,否则朝廷绝不敢和封王撕破脸。但在议和的过程中,孟诚感到了一种不祥的征兆。渐渐地,他对议和有些不抱希望了,虽然他还在努力。
孟琅发火时,孟诚心中十分痛苦,因为二儿子说的一切都很正确:集结军队,填充边关,乘胜追击,杀了长明太子——如果国库不是如此空虚,如果朝廷西面和北面没有压着三个封王,兴许他们就能那样做。可事实是现在的徐风就像一个座快要倒塌的高楼,修修补补尚来不及,哪里还有余力去盖新屋呢。
所以,他让孟琅去帮岳丞相。他们心照不宣地选择了两条路,他选择讲和,岳相选择备战。既然孟琅不愿意帮他,那么就让他去帮岳丞相吧。
丞相府依旧公务繁忙。目下,岳丞相正忙着将五关附近县城的百姓迁过去,这是补充兵源的最好方法。
徐风的军队来自军户,与普通百姓不同,这些人家世代为兵,妻子由官府配给,生活费用亦由官府发放。由于军饷不足,许多军户无以为生,想方设法地逃离原籍。空出来的军户没有补上,将军们为了多领些钱,也不上报。于是,边防的空缺越来越大。
如果将附近百姓迁过去,这些军户自然就补上了。岳丞相想的不错,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。首先是他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军户空缺,五关的将领起初都瞒着不报,这次战争过后却争先恐后地往上报往多里报,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
其次,他也弄不清周边县城究竟有多少人。按规定,记载人口的黄册每年都要更新,可有的地方的黄册已经二十年没变过了。这二十年间,生老病死走迁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但黄册上还是那个老数字。
最后,那些小县城的长官纷纷上书诉苦,说要是把这么多人迁走,他们手下根本就没多少人了。要是这样,还设置县城干嘛呢?其实他们是害怕人少了能收的税就少了,所以想方设法要把实边的事推到别处身上。种种原因加起来,使得实边的工作分外艰难。
实边虽然进展缓慢,岳丞相却毫不气馁。他抓紧干了另几件大事。
他一是说服了徐风王对封地征边防税,这种税实际上是把战争的费用分摊到了王侯头上,而且将成为固定税务。他二是让岳安国上报了一批有功的将士提拔,同时又罢免了许多无用的官吏。这在朝廷中引发了轩然大波,弹劾他的奏折顿时雪片飞来,不过,它们全得通过丞相府传给徐风王,所以岳丞相把它们都压了下来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9829/23308828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