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

推荐阅读:月亮为证(1v1,校园)卧底宠妃(高h)迷香夜影薄荷绿(父女,强制,H)五九十当我嫁人后,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镀金雀母胎单身的我,穿进狗血小黄书里了(简)(H)捡到小夫君野风入夜(兄妹骨科)

    每一辆商行马车都印有徽章,原州金家、郭家、杨家、叶家……
    欢呼震天,在村尾都能听见。
    “殿下,救济粮发下来了。”杜嬷嬷站在书房书案前研墨,眼角眉梢感染着笑意,“大水退去,赈灾物资下发及时,解了百姓燃眉之急。您听那些欢呼,百姓们都在感谢皇恩。”
    晏长卿执笔练字,闻言抿唇笑道,“父皇治国有方,爱民如子,百姓感受到了,民心向之。”
    杜嬷嬷抬眸,看着书桌后淡然写意不骄不躁的少年,眼神更慈爱柔和。
    皇上所言不错,太子殿下若能健康长大,将来必是大瑞明君。
    这时莫一从外走进,呈上一封书信,“殿下,这是金家递来的信件,请您过目。”
    晏长卿放下毛笔,将信件接过展开,认真阅信后一笑,对嬷嬷及莫一道,“金家率商会捐款购物赈灾,信末附各仁商名字,没有抢功,很聪明。”
    “能引领商会的人哪有蠢笨的。商人逐利,金家在当中算得有品行有底线的,要不殿下也不会让莫一找上金家合作。”杜嬷嬷笑说了句,对殿下毫不避讳与他们提及的态度,心头熨帖。
    晏长卿再次执笔,在一张信纸上写下寥寥数语,字迹清隽有力,已具风骨,“原州受灾者泱泱,朝廷能拨下的物资有限,解得了百姓燃眉之急,但难解百姓长久民生。
   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莫一,将这封信拿给金家主。
    原州偏远,在大瑞各大府城中地位微末,而玉溪村的宝物,足以富一州富一城,甚至惠及整个大瑞。
    金家若能守住品行,本宫属意金家为桥梁,让宝物能送达大瑞九州十六城。只要本宫活着,这座桥梁谁都毁不掉。”
    莫一眼底激动情绪一闪而逝,应声铿锵,“是!”
    书房另一张安置的书桌后,徐含章歪歪坐着阅卷,只在小少年把话说完后撩起眼皮子看了他一眼,未置一词。
    然细看,可见老先生嘴角有极浅弧度。
    书房静下来,只时闻远处欢呼。
    晏长卿唇角浅浅弯起。
    玉溪村民们贩卖百相草,这门生意与金家挂上钩,可成稳定输出渠道,保障村民们的生活。
    金家将百相草制成成品需要人工,受灾百姓即可在金家作坊寻得一位置,稳定的进项足够他们撑起一个家之后的生活。
    最后由商会成员分销,将成品销售各处,商家得利,大瑞各地百姓得健康。
    多面互赢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金家斗胆往晏家送信,之后金老爷子跟金钱来守在家里哪儿都没去。
    焦灼不安。
    父子俩废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拉得商会不到一半的成员点头掏兜拿出点银子赈灾。
    嘶,会不会太少了?
    “阿来,你往玉溪村跑得多,见过晏家那位的面也多,你说说他会怎么想?六十七万两物资,他会不会嫌少?”金老爷子背着手在客厅来回转,恨不得在地上踏出条小道来,字里行间完全不敢小看只有九岁的小少年。
    金钱来揉揉发疼的太阳穴,无奈道,“爹,你别晃了,晃得我头晕。不管多还是少,我们金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力,除了其他各家捐出来的二十三万两,另外四十余万是我们金家几乎掏空了家底拿出来的,那位若还不满意,那我们也无能为力了。你坐下喝点茶,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静候回音。”
    没猜出那位身份之前还好,猜出来之后,金钱来都有点不太敢往玉溪村去了,打怵。
    总觉得脖子凉飕飕的。
    那位可是听一句话不舒服,就能摘你脑袋的人。
    他活了三十年也是现在才知道,自己其实挺怕死。
    金老爷子哪里坐得住?
    连哄带拐的把小金孙哄了过来,抱着小胖墩,金老爷子慈眉善目,“多宝,乖孙哪,你在玉溪村住了半月,有没有常去晏家玩儿?”
    金多宝惦记着玉溪村,迟迟没能再过去,小少年正闹别扭呢,听祖父提起晏家,更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。
    “常去,但是不是我自己要去的!是晏长卿‘请’我去的!我给他点面子,不然我都不乐意往他跟前站,哼!”
    既生卿何生宝?
    他往晏长卿跟前站,就跟癞蛤蟆趴在白天鹅脚边似的。
    气死他了。
    啪——!
    金老爷子没控制住,啪的扣了宝贝金孙一记大锅贴,不孝孙!敢诋毁太子!
    等回神时再想收手已经来不及。
    爷孙俩四目相对。
    金多宝捂着脑袋不可置信,“祖父,你打我?!”
    金老爷子嘴角一抽,“胡说,是失手!”
    “……”金多宝哇地一声哭出来。
    金钱来,“噗!哈哈哈哈!”
    正捧腹间,客厅里熟悉灰影乍现。
    金钱来,“哈——咳咳咳咳!”
    有正门不走偏爱凭空出现。
    不愧是那位的护卫,不走寻常路!
    第113章一定要小点!不敢大!
    原州多地受灾。
    好在救济及时,又有富商送来的建材,灾民们振起精神重建家园。
    疮痍一点点被生气重新取代,悲凉被慢慢驱逐。
    有人欢欣鼓舞,也有人嗤之以鼻。
    福月酒楼三楼包间,几个身着光鲜的男子把酒叙话。
    “前几日金家的设宴,把郭、叶、甘、杨几家请过去了,谈了什么不知道,似乎要有大动作。”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8902/23052700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