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章
推荐阅读:越想越羞耻就删掉书名了【R18G】、五九十、隔壁网黄使用指南(同人女×擦边男)、男配上位记(兄妹1V1)、野风入夜(兄妹骨科)、生路(卧底,np)、静海旖旎(校园高H)、天造地设(公路,1v1)、泛舟、捡到小夫君、
至四月,到了湖南永兴。
苏沐瑶觉得自己坐船坐久了,有点晕船,这段时间,动不动就觉得胃里犯恶心。
所以一下船,她便忙让人收拾住宅,准备在永兴县住一段时间,恢复恢复精气神再说。
不止是她,云墨她们也没坐过这么久的船,所以身体都多多少少有些不适,对比彩蝶这个因为水土不服,浑身起疹子的,苏沐瑶都显得很正常了。
所以,大家也没怎么放在心上,寻思着,在陆地上待一段时日就好了。
恰巧,今年加恩科,春闱放榜后,在京都的一众举人都陆续还乡了。
其中,考中进士的当然是春风得意,只等待朝廷一道旨意,就可以走马上任当官了,没考中的也没关系,有举人这个功名在,仍然可以在本县担任显丞、教谕、主簿之类的小官。
总之,举人的身份地位,比秀才的要高多了。
进士们走马游街,本来是一件惠及县里的喜事。
但很快,喜事就变成了怒事。
官府的差拨和衙役上门来搜查时,苏沐瑶还以为自己暴露了呢,直到为首的差拨找了一遍,见宅子里住的要么是苏沐瑶、云墨、春兰这些女子,要么是水生、来福这些仆役,要么是管叔一个胡子拉碴的管家,都和舞文弄墨的文人扯不上什么关系……
所以很快就走了。
官府的人一走,苏沐瑶忙让人出去打听。
这才知道,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不知是谁,胆子这么大,写了一篇大骂当今皇上雍正的檄文,抄录了成百上千遍,跟现代的传单广告似的,趁着深夜无人,贴满了县里的大街小巷。
官府的差拨撕都撕不完。
这种事掩是掩不住的,事情一下子闹大发了。
所以本县的县令急调人马,挨家挨户搜寻可疑分子,凡是男的,看起来懂些诗文的,都要抓起来审问。
县门也关了,守着许多官兵,不让人进出。
苏沐瑶这下子想走都走不了。
不过,因为这事和她们没关系,所以她也不是很担心。
事情很快调查出了结果。
写檄文的是本县一个叫做曾静的秀才,贴檄文的是他和他的弟子张熙。
如今曾静被抓住了,张熙却消失的全无踪迹。
说到这个曾静,他之所以骂雍正,原因有三:
第一,他是康熙晚年考中的秀才,一路考试都很顺利,在本县有神童之名,结果雍正一登基,他就跟卡了bug一样,考了三次,三次都没考中……
这也就罢了,因为从秀才考进士,本来就跟高考生想考清华北大一样难,但还有第二个原因。
他考不中就算了,当初那些才学不如他的同窗,却考中了,还在那里得意的走马游街。
另外一个原因则是,他受了八王残党在民间传播的思想的影响,认定雍正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君主。
也因此,他在檄文中控诉雍正的十大罪状,和朝廷中八王残党传出来的十大罪状一模一样,除了辞藻华丽一点,其他的纹丝未变。
第一:谋父,康熙是雍正谋害的;
第二:辱|母,雍正淫|辱先帝妃嫔瓜尔佳氏,逼她成为自己的妃子;
第三:弑兄,旧太子亡故;
第四:屠弟,允禩、允搪皆亡故;
第五:贪财,抄官员的家,以及用各项举措,让官员地主多交税银;
第六:好杀,连大功臣年羹尧都杀了;
第七:酗酒,因为雍正千杯不醉,所以反证他喝酒喝的多;
第八:淫|色,对先帝妃嫔瓜尔佳氏、尼姑惠音禅师下手;
第九:诛忠,去年杀了好几个年迈谏官;
第十:任控,一味的听信怡亲王的话。
檄文上写的事情有模有样,看着还挺像那么一回事,
虽然说,有的贴油加醋,有的删改言辞,有的捕风捉影,有的夸大事实……但不管怎么说,都有个出处,不算是空穴来风。
这也是当地官府不敢直接惩办曾静的原因。
如果他只是一个对社会不满的愤青,骂几句掌权者,给他一个教训就行了,偏偏他知道的事太多了,檄文中,连涉及到的后宫前朝的人名都写上了。
恐有幕后之人……
第117章
这篇檄文,苏沐瑶也看到了。
“曾静案”是雍正期间一个很有名的案子。
据史书记载,是一个叫做曾静的秀才,觉得清朝将亡,所以偷偷派他的弟子张熙,拿着雍正十大罪状,前去面见川陕总督岳钟琪,说服他举兵造反。
岳钟琪假意答应,然后从张熙口中套出主谋是曾静后,将事情禀报了雍正。
本来这事就了了。
偏偏雍正没有诛杀曾静,也没有禁止“十大罪状”的传播,还专门写了一本《大义觉迷录》,来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……
结果越描越黑。
百姓越发觉得“雍正十大罪状”是真的了。
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,乾隆下令,将民间流传的所有《大义觉迷录》书籍收回,并不许再刊印。
一来二去,更像是欲盖弥彰。
从此,雍正的名声变得极度差劲。
以至于到了现代,还有不少人嘲讽雍正,说他聪明一世,糊涂一世,连越描越黑的这个道理都不懂。
这本书也成了后世之人嘲讽雍正的铁证。
苏沐瑶觉得自己坐船坐久了,有点晕船,这段时间,动不动就觉得胃里犯恶心。
所以一下船,她便忙让人收拾住宅,准备在永兴县住一段时间,恢复恢复精气神再说。
不止是她,云墨她们也没坐过这么久的船,所以身体都多多少少有些不适,对比彩蝶这个因为水土不服,浑身起疹子的,苏沐瑶都显得很正常了。
所以,大家也没怎么放在心上,寻思着,在陆地上待一段时日就好了。
恰巧,今年加恩科,春闱放榜后,在京都的一众举人都陆续还乡了。
其中,考中进士的当然是春风得意,只等待朝廷一道旨意,就可以走马上任当官了,没考中的也没关系,有举人这个功名在,仍然可以在本县担任显丞、教谕、主簿之类的小官。
总之,举人的身份地位,比秀才的要高多了。
进士们走马游街,本来是一件惠及县里的喜事。
但很快,喜事就变成了怒事。
官府的差拨和衙役上门来搜查时,苏沐瑶还以为自己暴露了呢,直到为首的差拨找了一遍,见宅子里住的要么是苏沐瑶、云墨、春兰这些女子,要么是水生、来福这些仆役,要么是管叔一个胡子拉碴的管家,都和舞文弄墨的文人扯不上什么关系……
所以很快就走了。
官府的人一走,苏沐瑶忙让人出去打听。
这才知道,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不知是谁,胆子这么大,写了一篇大骂当今皇上雍正的檄文,抄录了成百上千遍,跟现代的传单广告似的,趁着深夜无人,贴满了县里的大街小巷。
官府的差拨撕都撕不完。
这种事掩是掩不住的,事情一下子闹大发了。
所以本县的县令急调人马,挨家挨户搜寻可疑分子,凡是男的,看起来懂些诗文的,都要抓起来审问。
县门也关了,守着许多官兵,不让人进出。
苏沐瑶这下子想走都走不了。
不过,因为这事和她们没关系,所以她也不是很担心。
事情很快调查出了结果。
写檄文的是本县一个叫做曾静的秀才,贴檄文的是他和他的弟子张熙。
如今曾静被抓住了,张熙却消失的全无踪迹。
说到这个曾静,他之所以骂雍正,原因有三:
第一,他是康熙晚年考中的秀才,一路考试都很顺利,在本县有神童之名,结果雍正一登基,他就跟卡了bug一样,考了三次,三次都没考中……
这也就罢了,因为从秀才考进士,本来就跟高考生想考清华北大一样难,但还有第二个原因。
他考不中就算了,当初那些才学不如他的同窗,却考中了,还在那里得意的走马游街。
另外一个原因则是,他受了八王残党在民间传播的思想的影响,认定雍正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君主。
也因此,他在檄文中控诉雍正的十大罪状,和朝廷中八王残党传出来的十大罪状一模一样,除了辞藻华丽一点,其他的纹丝未变。
第一:谋父,康熙是雍正谋害的;
第二:辱|母,雍正淫|辱先帝妃嫔瓜尔佳氏,逼她成为自己的妃子;
第三:弑兄,旧太子亡故;
第四:屠弟,允禩、允搪皆亡故;
第五:贪财,抄官员的家,以及用各项举措,让官员地主多交税银;
第六:好杀,连大功臣年羹尧都杀了;
第七:酗酒,因为雍正千杯不醉,所以反证他喝酒喝的多;
第八:淫|色,对先帝妃嫔瓜尔佳氏、尼姑惠音禅师下手;
第九:诛忠,去年杀了好几个年迈谏官;
第十:任控,一味的听信怡亲王的话。
檄文上写的事情有模有样,看着还挺像那么一回事,
虽然说,有的贴油加醋,有的删改言辞,有的捕风捉影,有的夸大事实……但不管怎么说,都有个出处,不算是空穴来风。
这也是当地官府不敢直接惩办曾静的原因。
如果他只是一个对社会不满的愤青,骂几句掌权者,给他一个教训就行了,偏偏他知道的事太多了,檄文中,连涉及到的后宫前朝的人名都写上了。
恐有幕后之人……
第117章
这篇檄文,苏沐瑶也看到了。
“曾静案”是雍正期间一个很有名的案子。
据史书记载,是一个叫做曾静的秀才,觉得清朝将亡,所以偷偷派他的弟子张熙,拿着雍正十大罪状,前去面见川陕总督岳钟琪,说服他举兵造反。
岳钟琪假意答应,然后从张熙口中套出主谋是曾静后,将事情禀报了雍正。
本来这事就了了。
偏偏雍正没有诛杀曾静,也没有禁止“十大罪状”的传播,还专门写了一本《大义觉迷录》,来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……
结果越描越黑。
百姓越发觉得“雍正十大罪状”是真的了。
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,乾隆下令,将民间流传的所有《大义觉迷录》书籍收回,并不许再刊印。
一来二去,更像是欲盖弥彰。
从此,雍正的名声变得极度差劲。
以至于到了现代,还有不少人嘲讽雍正,说他聪明一世,糊涂一世,连越描越黑的这个道理都不懂。
这本书也成了后世之人嘲讽雍正的铁证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8638/22956903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