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4章
推荐阅读:替身白月光她貌美如花[nph]、挣脱 (gl futa)、風月录、试婚、五九十、发情期(兄妹abo)、捕杀欲念NPH、炽焰(骨科 校园 1V1)、和老婆酿酿酱酱(高H 1v1)、【强制np】人生存盘失效后、
其实艺术欣赏水平,他还是有的,也能看出舞伎跳得不错,乐工技艺也高于馆陶的小地主家,但也就如此了,他没有文若对音律的喜好,也没有公达对舞蹈的兴趣,对他来说,歌舞表演超过三分钟就多,屋内又是人多味杂,气闷头晕。
外面天色已暗,稀星闪烁。
凉风飕飕,虽然有些冷,但被风一吹,整个人精神都不同了。
侍从捧来氅衣,提来两盏灯,荀柔披上外衣,向庭院信步。
袁绍这座宅院,他才住了几天还不熟悉,不过这时候的宅院结构大抵都相似,正堂背后必有花园游赏,园中若有池塘,水上必有曲栏回廊,通向中央水榭。
水榭建为敞轩,立水中央,天上乌云笼月,四周一片幽暗,亭轩挂起灯烛,如黑暗中一叶孤舟。
侍从询问是否要挂帘挡风。
荀柔摇头,让置一处火炉取暖,再要一壶清泉水即可。
话虽如此,侍从还是端来一张漆画食案,摆上一盘橘枣,一盘桃杏果脯。
盐渍果脯在灯火下呈半透明琥珀色,润泽晶亮。
荀柔忍不住拈了一条桃脯,先是一抹咸,继而甜味才慢慢自舌尖化开,有盐衬着,果脯更显得蜜糖一样甜。
这个季节,鲜果不易得,果脯用夏季桃杏制成,保存至今,更贵比黄金。
家中向来没有,他也不曾享用过,是邺县城里的家族奉上的。
他望向此时灯火通明的大殿,大殿顶端立着一只铜制朱雀,昂首向天,展翅欲飞。
袁氏这座府邸,装修偏于华丽,能涂金绘彩的地方,都金碧辉煌,好在屋宇高大,并不显得庸俗,反而是一种壮丽的美,即使在夜晚,也像一把金红灿烂的火焰。
雒阳宫殿也是这种风格,只是那份燃烧的热烈,被皇宫磅礴恢宏的规模压制成端庄,缺少袁宅兀立中展现的进取之态。
住着这样的屋子,也难怪袁绍生出蓬勃的野心。
当然,野心本不是坏事,有野心才会进取,死气沉沉,那才什么用也没有。
先前曹操问起袁绍,袁本初三个儿子都被带上席。
三兄弟刚到时,曹操挨个关怀赞赏了一遍,然后很快就冷淡下来。
所谓竖子不足与谋!
以曹孟德的眼光,想来是很容易看出,这三兄弟比起他们的父亲差远了。
这种差距,不在于才学多寡,而是志气,袁本初的确有改换天地的志气,而这三位就差远了。
按照后世方式说,袁绍不满汉王朝晚期的衰朽制度,领导这个时代的上层资产阶级发动革命,想要建立以豪强大地主阶级为主的新王朝,最终失败。
只是,袁绍本人的失败,并不代表拥有大量生产资料、资源的豪强地主阶级的失败,事实上,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汉民族,占据主要政治地位的,不正是这样一群人么?
江山不曾因为姓刘、姓袁、姓孙、姓曹、姓司马而改变。
没有魏郡的,还有吴郡的、有太原郡的、有琅琊郡的……也有他的家乡颍川的。
本质都没有区别。
唯物主义史观中,历史的前进,是整个时代共识,而不是英雄的个人。
尧舜时代,记载不多,到商一朝,商人族群。阶层观念明确,杀奴祭祀,残酷对待附属部族,不将别族人当人。
这种残暴,使得三千部族首领自发聚集到周武王麾下,推翻了商王朝。
周吸取教训,采取更宽容的政策,为掌控国家,分封兄弟叔伯,用联姻织网,但随着血脉传代,亲缘渐疏,周王朝最终也崩溃了。
横空出世的秦,建立了更先进的军功制度,算是一定程度脱离了血缘桎梏,但这种尝试,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,坏得太快,以至于直接成了反面教材。
汉朝的君主意识到兄弟们不可靠,母亲、妻子却一定立场相同,于是有推恩令,于是外戚正是登上政治巅峰。
西汉有吕氏,卫氏,霍氏,王氏,东汉有郭氏,阴氏,马氏,邓氏,窦氏,阎氏、梁氏、何氏。
每一任皇后、太后背后,都是一个登上国家权利巅峰的家族。
是孝治天下么?不过在强调王权主体罢了。
外戚势力于是极度膨胀,两汉王朝的兴盛与衰败,每一个重要历史拐点,都伴随着外戚的重要出场。
在这个时间里,即使是所谓豪强,也是要依附于外戚家族,如当初屠夫子出身的何进,一朝成为皇后之兄,四世三公出身,名满天下的袁绍也要屈于帐下,借其之手,才能达成自己的政治意图。
然后,先有王莽,后有何进。
太后之侄,皇后之兄,两家外戚,分别断送了两汉王朝。
历史再次意识到这条路错了。
兄弟不行,亲戚也不行,原本以家为国的政治路线错了,历史吸取了教训,于是转便为以国为家。
王权向外寻求支援,遇见了猥琐发育成功的世家。
世家是从两汉地方豪强发展而成的。
前汉尚且勉强抑制,到了后汉,光武帝凭豪强起家,东汉皇帝寿命越来越短,母后当国,上层激烈的政治斗争,王权无暇自顾中,豪强野蛮生长。
没有教育资源的豪强,是宗贼,是匪徒,有教育资源的豪强是士族,是贤良。
顶层是宗室、外戚不会改变,但国家永远需要有知识与见识的官僚。
外面天色已暗,稀星闪烁。
凉风飕飕,虽然有些冷,但被风一吹,整个人精神都不同了。
侍从捧来氅衣,提来两盏灯,荀柔披上外衣,向庭院信步。
袁绍这座宅院,他才住了几天还不熟悉,不过这时候的宅院结构大抵都相似,正堂背后必有花园游赏,园中若有池塘,水上必有曲栏回廊,通向中央水榭。
水榭建为敞轩,立水中央,天上乌云笼月,四周一片幽暗,亭轩挂起灯烛,如黑暗中一叶孤舟。
侍从询问是否要挂帘挡风。
荀柔摇头,让置一处火炉取暖,再要一壶清泉水即可。
话虽如此,侍从还是端来一张漆画食案,摆上一盘橘枣,一盘桃杏果脯。
盐渍果脯在灯火下呈半透明琥珀色,润泽晶亮。
荀柔忍不住拈了一条桃脯,先是一抹咸,继而甜味才慢慢自舌尖化开,有盐衬着,果脯更显得蜜糖一样甜。
这个季节,鲜果不易得,果脯用夏季桃杏制成,保存至今,更贵比黄金。
家中向来没有,他也不曾享用过,是邺县城里的家族奉上的。
他望向此时灯火通明的大殿,大殿顶端立着一只铜制朱雀,昂首向天,展翅欲飞。
袁氏这座府邸,装修偏于华丽,能涂金绘彩的地方,都金碧辉煌,好在屋宇高大,并不显得庸俗,反而是一种壮丽的美,即使在夜晚,也像一把金红灿烂的火焰。
雒阳宫殿也是这种风格,只是那份燃烧的热烈,被皇宫磅礴恢宏的规模压制成端庄,缺少袁宅兀立中展现的进取之态。
住着这样的屋子,也难怪袁绍生出蓬勃的野心。
当然,野心本不是坏事,有野心才会进取,死气沉沉,那才什么用也没有。
先前曹操问起袁绍,袁本初三个儿子都被带上席。
三兄弟刚到时,曹操挨个关怀赞赏了一遍,然后很快就冷淡下来。
所谓竖子不足与谋!
以曹孟德的眼光,想来是很容易看出,这三兄弟比起他们的父亲差远了。
这种差距,不在于才学多寡,而是志气,袁本初的确有改换天地的志气,而这三位就差远了。
按照后世方式说,袁绍不满汉王朝晚期的衰朽制度,领导这个时代的上层资产阶级发动革命,想要建立以豪强大地主阶级为主的新王朝,最终失败。
只是,袁绍本人的失败,并不代表拥有大量生产资料、资源的豪强地主阶级的失败,事实上,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汉民族,占据主要政治地位的,不正是这样一群人么?
江山不曾因为姓刘、姓袁、姓孙、姓曹、姓司马而改变。
没有魏郡的,还有吴郡的、有太原郡的、有琅琊郡的……也有他的家乡颍川的。
本质都没有区别。
唯物主义史观中,历史的前进,是整个时代共识,而不是英雄的个人。
尧舜时代,记载不多,到商一朝,商人族群。阶层观念明确,杀奴祭祀,残酷对待附属部族,不将别族人当人。
这种残暴,使得三千部族首领自发聚集到周武王麾下,推翻了商王朝。
周吸取教训,采取更宽容的政策,为掌控国家,分封兄弟叔伯,用联姻织网,但随着血脉传代,亲缘渐疏,周王朝最终也崩溃了。
横空出世的秦,建立了更先进的军功制度,算是一定程度脱离了血缘桎梏,但这种尝试,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,坏得太快,以至于直接成了反面教材。
汉朝的君主意识到兄弟们不可靠,母亲、妻子却一定立场相同,于是有推恩令,于是外戚正是登上政治巅峰。
西汉有吕氏,卫氏,霍氏,王氏,东汉有郭氏,阴氏,马氏,邓氏,窦氏,阎氏、梁氏、何氏。
每一任皇后、太后背后,都是一个登上国家权利巅峰的家族。
是孝治天下么?不过在强调王权主体罢了。
外戚势力于是极度膨胀,两汉王朝的兴盛与衰败,每一个重要历史拐点,都伴随着外戚的重要出场。
在这个时间里,即使是所谓豪强,也是要依附于外戚家族,如当初屠夫子出身的何进,一朝成为皇后之兄,四世三公出身,名满天下的袁绍也要屈于帐下,借其之手,才能达成自己的政治意图。
然后,先有王莽,后有何进。
太后之侄,皇后之兄,两家外戚,分别断送了两汉王朝。
历史再次意识到这条路错了。
兄弟不行,亲戚也不行,原本以家为国的政治路线错了,历史吸取了教训,于是转便为以国为家。
王权向外寻求支援,遇见了猥琐发育成功的世家。
世家是从两汉地方豪强发展而成的。
前汉尚且勉强抑制,到了后汉,光武帝凭豪强起家,东汉皇帝寿命越来越短,母后当国,上层激烈的政治斗争,王权无暇自顾中,豪强野蛮生长。
没有教育资源的豪强,是宗贼,是匪徒,有教育资源的豪强是士族,是贤良。
顶层是宗室、外戚不会改变,但国家永远需要有知识与见识的官僚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7713/22696514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