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0章
推荐阅读:替身白月光她貌美如花[nph]、挣脱 (gl futa)、風月录、试婚、五九十、发情期(兄妹abo)、捕杀欲念NPH、炽焰(骨科 校园 1V1)、和老婆酿酿酱酱(高H 1v1)、【强制np】人生存盘失效后、
就是吧……“未曾与其人相交。”
文无第一,但对于和亲爹别过苗头的郑玄,他就有那么一点别扭。
“可与大将军商议。”荀彧堵住他的借口。
“……是。”
半个月后,南宫崇德殿中
公卿次第俱席而坐,手捧玉笏,参加新任天子的第一次大朝议。
虽然朝议已移至南宫,但出于安全考虑,大将军何进依然没有出席。
继他不临大丧,不临陪丧,不送山陵过后,不临朝议,似乎也并不奇怪。
于是荀柔居首,与太尉袁隗同席,主持议事。
按照惯例,朝议先上大诏,先帝谥号已定为“孝灵帝”。
乱而不损为之灵。
字面看“乱而不损”,还不算太恶,但大家都明白,汉灵帝占便宜在,亲儿子成功继承皇位,国家没亡在他手里。
算啦,好歹没亡国。
朝廷公卿看在新帝脸面上,挑了这么一个“阴阳怪气”“懂的都懂”的谥号。
比起后世还是有底线的多,没搞出嘉靖“英毅神圣宣文广武”这种恶心东西。
所以,别说新任天子,就是何太后,以及太皇太后,对此也是一语不发,大概心里未尝不清楚,先帝刘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
之后便是宣布新君继位,该年号光熹,大赦天下,在这个时候,天子称要免天下一年之税。
此话一出,当然满殿颂圣。
少府和大司农也没多话,太傅已代表天子向他们承诺过了,要输西园之财入国库填补亏空,虽然现在还没拿到,但以如今大将军逼迫形势来看,也未为久也。
既然以天子之名誉保证,新任这位,诚信还没破灭,也就只能姑且信之。
接着天子又宣布第二件事,要重整太学。
““太学者,有教于国者也,自秦乱后,经典废绝,自高祖收天下之书籍,集天下之贤士……””
雒阳太学,过去乃是东汉第一学府,是学术经典之所在,拥有对学术的最高解释权。但自从桓帝党锢开始,数次打压,数次消磨,如今的确远不如当初之盛,要重整自然是好事。
刘辩一条条无错的背出五十条新校规,下诏个州县选聪慧青年才俊入学,然后,“……自桓帝以来,久不整理,则典籍杂乱,有轶散、颠倒、虫蛀、模糊之处,又有竹简笨重且载字少,不宜翻阅,令众博士各携学生,整理学中典策文章,补漏勘定,重新誊抄,以兴文德……”
这就是荀柔的办法。
干活。
勘定整理典籍,也是正事,也十分适合太学,工作起来懒散颓废之风,就没有了,爱好学习的士子,会踊跃加入,滥竽充数者,按照规矩,就会被淘汰出局。
至于诸位在朝的博士,爱好研究学问的,就去做学问,若是想在朝廷有作为,补辍经典耗时耗力,自己就会想办法免除。
否则定时会报工作进度,羞也要把这些好面子的士大夫羞死。
同时,国家养着这么多干吃饭的“参谋”,也该让这些人活动活动了。
当然,他还有私心。
对能否克住董卓,改变历史,他并没有太多底气,那至少要想办法要保住典籍传承。
汉代虽非百家争鸣,但库存典籍之中,却有许多后世遗失的经典。
董卓造逆断绝的,是天下学问。
汉末这一场浩劫,比秦末战乱对学术传承的打击更大。
荀柔不知,后世之人,越发文弱,越发学术单一,独尊儒术是否与此有关。
毕竟,其他学派许多经典在汉末消失,唯有士人精研的儒学经典多得保全,民间缺乏争论,思想越发禁锢,又越发被统治者固化。
“拜大儒郑玄郑成康公为太学祭酒,总领此事,”刘辩语速刻板道,“望郑公勿负朕心。”
“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。”
虽然早已得到消息,但白发苍苍的郑玄,还是激动得眼泪花花,在殿中拜下。
第118章 朝上争议
雒阳南宫崇德殿内,郑玄中气十足、激昂慷慨的颂圣之声,在深阔高邃的殿宇上方,雕梁画栋之间盘旋回响。
效果有如立体音响。
坐在重阶御座之上的新帝,透过十二冕旒的珠帘,低头望着那颤颤巍巍的身影,不自在的动了动。
珠帘一摇,将视野晃得凌乱,刘辩正想要上手摆弄,但这动静,让垂眸跪坐在群臣右首的年轻太傅,轻轻抬眸望来。
少帝刚抬起的手,又悄悄放下去,“郑公请起,太学与重整典籍之事,托付与君,但有疑虑,郑公可与太傅商议行事众卿可还有事要议?”
“陛下。”年轻的太傅举起手中玉笏,手指与洁白玉笏几难分明。
在一众白发斑驳,形容老朽的公卿中,容颜瑰丽著世的太傅,濯濯生光,令人侧目。
“先生请讲。”刘辩连忙抬手。
“青州高唐尉刘备,宗室之后,上任以来,清缴黄巾,抚民有功,请迁为平原国都尉。”
“准奏。”
同席袁隗转头望来一眼,未开口又转过去。
刘备乃是荀含光本人所举,青州又是战地,一个都尉而已,就是再加上先前荀家两个太守,何大将军也都答应了。
就算为先帝驾崩之时,荀含光的倒戈。
“辽东长史公孙瓒,坚毅勇武,尝追讨二张,大破乌桓,请以为乌桓校尉,安定北疆。”
文无第一,但对于和亲爹别过苗头的郑玄,他就有那么一点别扭。
“可与大将军商议。”荀彧堵住他的借口。
“……是。”
半个月后,南宫崇德殿中
公卿次第俱席而坐,手捧玉笏,参加新任天子的第一次大朝议。
虽然朝议已移至南宫,但出于安全考虑,大将军何进依然没有出席。
继他不临大丧,不临陪丧,不送山陵过后,不临朝议,似乎也并不奇怪。
于是荀柔居首,与太尉袁隗同席,主持议事。
按照惯例,朝议先上大诏,先帝谥号已定为“孝灵帝”。
乱而不损为之灵。
字面看“乱而不损”,还不算太恶,但大家都明白,汉灵帝占便宜在,亲儿子成功继承皇位,国家没亡在他手里。
算啦,好歹没亡国。
朝廷公卿看在新帝脸面上,挑了这么一个“阴阳怪气”“懂的都懂”的谥号。
比起后世还是有底线的多,没搞出嘉靖“英毅神圣宣文广武”这种恶心东西。
所以,别说新任天子,就是何太后,以及太皇太后,对此也是一语不发,大概心里未尝不清楚,先帝刘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
之后便是宣布新君继位,该年号光熹,大赦天下,在这个时候,天子称要免天下一年之税。
此话一出,当然满殿颂圣。
少府和大司农也没多话,太傅已代表天子向他们承诺过了,要输西园之财入国库填补亏空,虽然现在还没拿到,但以如今大将军逼迫形势来看,也未为久也。
既然以天子之名誉保证,新任这位,诚信还没破灭,也就只能姑且信之。
接着天子又宣布第二件事,要重整太学。
““太学者,有教于国者也,自秦乱后,经典废绝,自高祖收天下之书籍,集天下之贤士……””
雒阳太学,过去乃是东汉第一学府,是学术经典之所在,拥有对学术的最高解释权。但自从桓帝党锢开始,数次打压,数次消磨,如今的确远不如当初之盛,要重整自然是好事。
刘辩一条条无错的背出五十条新校规,下诏个州县选聪慧青年才俊入学,然后,“……自桓帝以来,久不整理,则典籍杂乱,有轶散、颠倒、虫蛀、模糊之处,又有竹简笨重且载字少,不宜翻阅,令众博士各携学生,整理学中典策文章,补漏勘定,重新誊抄,以兴文德……”
这就是荀柔的办法。
干活。
勘定整理典籍,也是正事,也十分适合太学,工作起来懒散颓废之风,就没有了,爱好学习的士子,会踊跃加入,滥竽充数者,按照规矩,就会被淘汰出局。
至于诸位在朝的博士,爱好研究学问的,就去做学问,若是想在朝廷有作为,补辍经典耗时耗力,自己就会想办法免除。
否则定时会报工作进度,羞也要把这些好面子的士大夫羞死。
同时,国家养着这么多干吃饭的“参谋”,也该让这些人活动活动了。
当然,他还有私心。
对能否克住董卓,改变历史,他并没有太多底气,那至少要想办法要保住典籍传承。
汉代虽非百家争鸣,但库存典籍之中,却有许多后世遗失的经典。
董卓造逆断绝的,是天下学问。
汉末这一场浩劫,比秦末战乱对学术传承的打击更大。
荀柔不知,后世之人,越发文弱,越发学术单一,独尊儒术是否与此有关。
毕竟,其他学派许多经典在汉末消失,唯有士人精研的儒学经典多得保全,民间缺乏争论,思想越发禁锢,又越发被统治者固化。
“拜大儒郑玄郑成康公为太学祭酒,总领此事,”刘辩语速刻板道,“望郑公勿负朕心。”
“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。”
虽然早已得到消息,但白发苍苍的郑玄,还是激动得眼泪花花,在殿中拜下。
第118章 朝上争议
雒阳南宫崇德殿内,郑玄中气十足、激昂慷慨的颂圣之声,在深阔高邃的殿宇上方,雕梁画栋之间盘旋回响。
效果有如立体音响。
坐在重阶御座之上的新帝,透过十二冕旒的珠帘,低头望着那颤颤巍巍的身影,不自在的动了动。
珠帘一摇,将视野晃得凌乱,刘辩正想要上手摆弄,但这动静,让垂眸跪坐在群臣右首的年轻太傅,轻轻抬眸望来。
少帝刚抬起的手,又悄悄放下去,“郑公请起,太学与重整典籍之事,托付与君,但有疑虑,郑公可与太傅商议行事众卿可还有事要议?”
“陛下。”年轻的太傅举起手中玉笏,手指与洁白玉笏几难分明。
在一众白发斑驳,形容老朽的公卿中,容颜瑰丽著世的太傅,濯濯生光,令人侧目。
“先生请讲。”刘辩连忙抬手。
“青州高唐尉刘备,宗室之后,上任以来,清缴黄巾,抚民有功,请迁为平原国都尉。”
“准奏。”
同席袁隗转头望来一眼,未开口又转过去。
刘备乃是荀含光本人所举,青州又是战地,一个都尉而已,就是再加上先前荀家两个太守,何大将军也都答应了。
就算为先帝驾崩之时,荀含光的倒戈。
“辽东长史公孙瓒,坚毅勇武,尝追讨二张,大破乌桓,请以为乌桓校尉,安定北疆。”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7713/22696200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