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欲文 > 穿越重生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第697节

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第697节

推荐阅读:恶魔双子(双胞胎兄妹骨科1V1)试婚春风雨(纯百)当我嫁人后,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【西方罗曼】高H合集(强制,乙女,美人受)[OP]成为被攻略的里番女主太怕被操所以全点武力值了(np)越想越羞耻就删掉书名了【R18G】浮生若梦般的依恋只想要你的保护而已

    原因在于搞拆迁和大兴土木太能赚钱和迅速搞出政绩了。
    大宋这些年明里暗里捞了太多好处,对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,民间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,工业化的进程速度飞快。
    从景佑三年,也就是公元 1036 年,到如今 1063 年,仅仅 26 年时间过去,大宋就焕然一新。
    国库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长,其中搞拆迁的房地产功不可没。
    汴梁工业化进程最快,各种工厂数不胜数,工厂多了吸引工人,造成人入口暴增,如今已经有一千万人,对于房子的需求极大,拆迁让财政获利不少。
    比如一个坊市拆迁费只需要花数百万贯,如果修成楼房的话,可居住面积将大大增加,卖出去能数倍甚至数十倍收回成本。
    然而赵骏却认为拆迁确实是暴利,但只是短期利润可观。长期来看,还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。
    因为唯有让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蕴,它的风格特点,让文化和特点成为它的城市名片,才能够让城市一直进发勃勃生机。
    就好像后世我国首都北平的二环一样,那些以前留下来的胡同、四合院以及故宫,让人体会到明清时期的古韵。
    而拆除大量古建筑,只会让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,变成一座钢筋水泥铸造的冰冷森林。
    所以赵骏保留了大量美轮美奂的皇宫和一些经典街道坊市,并且对其中的古寺、庙宇、坊市、屋楼进行修缮,让它们成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蕴。
    结果这就让那些原住民骂娘。
    毕竟还是就像二环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样,有价无市,房子不拆迁,原原住民就没法成为拆迁户,老破小的二环胡同和四合院又没人买,造成一批住着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房子,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的北京原住民。
    只是跟后世北京二环原住民比,大宋百姓狂野许多,特别是汴梁百姓,堵宰相们都不带含糊。
    去年下半年听说政制院驳回了开封府与城市规划建设部的提议,马行街跟东大街不少百姓就不乐意了,于是跑去杨察、杨告、苏涣、陈希亮、赵抃、梁适等宰相府邸闹事。
    最近几年是赵骏权力达到鼎盛的几年,公元 1056 年,范仲淹、晏殊、杜衍、郑戬、夏竦等人正式卸任,新纳入了杨察、杨告、李柬之等人。
    到公元 1061 年,于 1051 年入院的富弼、文彦博、韩琦、庞籍、曾公亮宋库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,卸任宰相。
    考虑到他们这些人卸任的时候年龄才五十多岁,连六十岁都不到,让这些经验丰富、年富力强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损失,于是赵骏再次进行行改革,对政制院进行缩编和外扩。
    所谓缩编就是减少宰相数量,将人数减少到了八人,除了赵骏自己以外,目前就只有杨察、杨告、李柬之以及前年进的苏涣、陈希亮、赵抃、梁适四人。
    外扩就是保留原来的宰相,只是不再担任宰相职务,而是以政制院参事的名义继续留在政制院,为宰相参谋政事,没有实权。
    不过即便没有实权,可一来以前当过宰相,影响力还在。
    二来继续待在最高权力中心,看似没有实权,可谁离权力中心最近谁就有权力,因此他们的身份堪比副相。
    反正大宋自从政制院成立之后就没有副相,包括最初的候补同知也只加于一级十六部,令他们职高一级,中间缺的这一层,恰好由退休宰相补上。
    如此一来,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,加上包括范仲淹、晏殊、贾竦、贾昌朝富弼、文彦博等人在内的十名参事组成,形成了一个以赵骏为中心。
    的庞大政治团体。
    这个政治团体虽然内部肯定有小山头和分歧,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于德高望重,说话非常有分量,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们请教。
    但由于七名宰相有六个是赵骏提拔上来的,剩下的梁适也恭敬顺从,区此他的权势一时无二。
    朝堂上未尝没有风言风语。
    毕竟有大宋百年来,还从没有过权力这么大的宰相。
    可赵骏功夫做得非常足,他虽然权力大,却没有架空过赵祯,反而赵祯权力也空前强大。
    不管是任何国家级别场合,从来都是赵祯出席,给足了赵祯颜面和权势,政制院的存在感跟赵祯比起来,相对少了许多。
    只不过赵祯很清楚他不是治理国家的料,所以把这份权力委托给了政制院,因而纵使有些微词,却也改变不了如今政制院对整个大宋国家治理理的本质。
    此刻政制院屋外瓢泼大雨,上个月又是新年假期又是天圣节和元宵节,到了二月份正是汴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,结果连续四五天暴雨。
    屋子里有几名宰相按例巡视各部,赵骏坐在主位上,今年 48 岁的他两曼已彻底斑白,面容儒雅气质不改,却已有些许老相。
    周围众人各自就坐,在各自桌案上处理着公文。
    大宋帝国日益庞大,人口增长迅速,短短二十六年间,从当初的八千万左右的人口,一路飙升至如今两亿多人。
    并且疆域扩大,让这个帝国的事务愈加繁忙。
    若非赵骏改革政制院,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务机构来处理,面对那么多繁琐的事情,恐怕根本无法及时反应。
    "去年东北又迁徙了三万户,这是财政部和户部拿过来的安置费用清单和迁徙成本清单。"
    "从甘州到高昌的铁路规划已经做好,这是铁道部的规划书。"
    "汴河环境治理工程需要的花费比预定的要多,环境部那边希望申请更多的资金。
    "外交部那边......"
    还是和以前一样,诸多宰相批阅完奏折之后,就会把事情到赵骏那汇总。
    基本就是走个流程。
    因为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之前已经规划和考虑好的,也下发意见和通知,剩下的就是交由下面那些部门去运作。
    而部门运作过程和遇到的困难还是会交到政制院,缺钱就批钱,缺人就就调人,就这么简单。
    也正是这个机制大大减少了政制院的工作,不然要还是以前政事堂的制度,宰相们就算是累死也难以处理好如此庞大帝国的所有事情。
    "知院,今天早上的事......"
    杨察汇报了他所管辖的事务之后,却没有离开,而是苦笑着对赵骏说道道:"没有人敢去知院府门口闹事,我家却是遭了殃。"
    他这话一出,杨告、陈希亮、苏涣等人也是大倒苦水。
    "是啊知院,这事还是得想想办法。"
    "朝堂素来以公平处之,别的地方都拆迁了,给了拆迁款下去,马行街和东大街的人没拆,他们肯定不乐意啊。"
    "说到底还是钱的事情,现在朝堂国库年以十余亿贯计,可钱多花钱的地方也多,少拆几条街道也是好事。"
    "但也不能让他们这么闹下去,现在外面那么多报社都盯着呢,总不能让开封府派人把人关起来吧。"
    众人议论纷纷。
    这事还真不好处理。
    赵骏一意孤行,要保留城市文化和名片,那马行街和东大街的居民肯定不乐意。
    毕竟别人都拆迁发了大财,当年可能也就几贯最多十几贯买的房子,知短几十年后就能卖出七八千甚至上万贯。
    这笔钱在内城乃至外城算不得大富大贵,但如果搬到城外去住,那顷刻间就能变成富翁。
    所谓腰缠万贯便是如此。
    毕竟大宋的钱币这些年一直都没怎么太贬值,哪怕出台了纸币也没有让宋币购买力下降。
    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,加上大量出口海外,并没有造成国内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,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非常接近平衡。
    如此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,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,宋币的购买力还是非常坚挺,堪比后世 80-90 年代的美元。
    那个年代的美元信誉多强可见一斑。
    因此相比于在内城住着有价无市的房子,还不如把房子卖掉去城外。
    就相当于后世把自己一套在北京价值两千万的房子卖了,拿着这两千万跑到北京郊区去,这些钱放银行存利息都够吃一辈子。
    更何况眼下汴梁的情况还非常特殊,正处于高速发展和上升阶段,有大大量城里的拆迁户跑到城外去购置铺面和房产。
    外来人口不断增多,这些铺面和房产会越值钱,所以马行街与东大街的居民看到别人发财,心里肯定不平衡。
    "嗯,这个问题确实有待商议,不过保留城市文化和风格的意见我不会变。
    赵骏沉吟了片刻,对苏涣道:"让城市建设部那边统计一下马行街和东大街有多少商铺,有多少民居,到时候再拿个方案出来。"
    苏涣说道:"知院的意思是?"
    "朝堂可以把他们的房子收购了,但拆迁肯定不行,不然以后城市旅游都没地方去,士子踏青,撑着伞难道走在钢筋水泥大厦里?那多煞风景。"
    赵骏笑道:"泛舟湖上,走在拱桥青石板路,两岸杨柳,店铺酒家,招牌林立,那才叫意境,我相信以后这些地方肯定会成为汴梁最有特点的的名片,来旅游的人会络绎不绝,只是当地居民比较短视,只看重眼前禾创益,看不到未来,既然如此,那就由朝堂收购了吧。"
    汴梁以前的风景还是非常美的,这一点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以及《清明上河图》当中多有记载。
    什么小桥流水、古寺宝塔、杨柳堤岸、青楼红袖应有尽有。
    其中尤其以马行街和东大街为最。
    马行街之前一直是汴梁的市中心,街道商业最发达的地方,又被称为开封东市,人口稠密,经济非常好。
    东大街也不遑多让,附近有相国寺集市,又靠近汴河,风景秀丽,两岸杨柳依依
    别说古人,就算是后世人,如果是想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,跟繁华的高楼大厦市中心比起来,那肯定是希望想去点风景好的地方。
    马行街跟东大街不仅是市中心,还保留了大量古建筑以及古香古色的韵味,赵骏相信未来一定会大有市场。
    因为跟后世北京二环定位不同。
    北京二环的古建筑多是四合院、胡同一类民居偏多,铺面较少,自然不好进行商业开发,因而变成历史遗留问题。
    而汴梁这些街道原本就是商业街,铺面非常多,完全可以进行古城商业化处理。
    只是显然当地居民还是太短视,只想拿到拆迁款发笔横财,却不知道以以后如果这两个地方被打造成古城,光在里面的铺面收租就得收到手软。
    不过既然他们不愿意保留,赵骏也不介意将这些地方收回来,说到底也只是暂时亏本,几十年后这些地方将大赚特赚。
    "到时候安排个国企代为运营。"
    赵骏说道:"而且随着工业化加深,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正在逐步消亡,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要保留好,可以对这些手工制造品进行保护,迁入这两个古街道,以后做小而精的奢侈品,这样机械制造业就生产大大众普遍用品,主打中低端市场。而手工制造业则主打高端市场,迎合些富人的奢侈品牌。"
    "还是知院想得周道。"
    杨告吹捧说道。
    "呵呵。"
    赵骏笑了笑。
    奢侈品可是暴利行业。
    工业化后手工制造业肯定会消亡衰退。
    还不如早点进行产业布局,让传统手工制造业发光发热,成为奢侈品牌代言人,总比将来被西方抢先了强。
    正说话间,外面新任的制敕司知司匆匆进来禀报道:"知院,兵部有西西南急报。"
    "怎么了?"
    "大理的事情尘埃落定了。"
    "哦?"
    赵骏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。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6802/22471452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