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欲文 > 穿越重生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第627节

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第627节

推荐阅读:恶魔双子(双胞胎兄妹骨科1V1)试婚春风雨(纯百)当我嫁人后,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【西方罗曼】高H合集(强制,乙女,美人受)[OP]成为被攻略的里番女主太怕被操所以全点武力值了(np)越想越羞耻就删掉书名了【R18G】浮生若梦般的依恋只想要你的保护而已

    商人就对苏洵说道:“贵子很聪颖,这次进京或许可以尝试考一考汴梁高中,现在科举当中慢慢增加了数术、物理、化学,占分不少,若是不学的话,以后科举艰难。”
    数术、物理、化学?
    汴梁高中?
    在向商人道谢之后,苏家父子三人把这几个信息牢牢记下。
    特别是苏轼和苏辙。
    这些年由于苏家变故,先是苏洵考中进士,带着他们去了广宁监。
    接着苏老太爷病逝,苏洵不得已回家守孝。
    然后又是与程家纠葛,苏轼兄弟常年待在家中,由父母教学读书,却是根本没有去过学校。
    主要也是苏洵考中进士后就不怎么关注科举,再加上常年宅在家里,消息封闭,自然也就不知道近些年科举当中理科的占比越来越多。
    如今出来之后,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变化,自然也就要慢慢接受它们的存在。
    否则两个儿子考不上,那就糟糕了。
    至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,他们对商人说的理科充满了好奇。
    这轰隆隆的火车,能发亮的电灯,以及能远程通信的电线,都让他们充满了新奇感。
    特别是在看到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时,心中已是满满地探索精神。
    “呜呜呜呜。”
    过了十多分钟,随着汽笛声响起,火车总算是到站。
    不过却不是眼下出发。
    车辆还需要重新加水、加煤炭、下乘客。
    直到过了四十多分钟,从苏轼他们进站足足一个多小时,他们才总算是登上了火车。
    第一次坐火车,苏家兄弟无比好奇,上了火车,看到的是一排排座椅,每位乘客都提着行李,找到自己的位置,然后放上行李架坐下。
    很多人显然是老乘客,都摆上了书本——这一趟行程总共是380公里,约8个多小时,自然需要准备好打发时间的东西。
    苏家五口人带的行李不多,主要是几身衣服——苏洵说带太多东西不方便,到汴梁再买就是了。
    把行李放在了行李架后,几个人就坐到了位置上,刚好一排五个人。
    苏洵父子三人坐在一起,苏轼刚好是在窗口上,他好奇地摸索着透明的厚玻璃,这在他的家乡眉州还没有出现。
    而且火车的窗子是可以打开的,上一位乘客没有关窗,苏轼把头探了出去,正好火车开始预热。
    “呜呜呜呜呜!”
    烟囱冒出滚滚白烟,上午阳光并不炽烈,苏轼却好像看到了彩虹。
    他不知道火车是怎么运行的,烟囱为什么冒出烟来。
    但他知道。
    自己这一趟去汴梁,不仅要去见见自己心中崇拜的鲁迅先生,也一定要去看看这物理之道,到底是什么。
    第469章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
    苏洵坐的火车是早班车,早上辰时末刻出发,也就是早上9点钟。
    他这次很幸运地没有遇到晚点。
    8个小时的车程除了刚开始的新鲜以外,就只剩下无聊。
    苏轼全程都在盯着车外,看着沿途的风景。
    除了到午餐时间,大家去了餐车,遇到了很多人,互相攀谈聊天之外。
    有不少人会主动找到苏洵说话。
    火车在这个时候都是有钱的大商人以及权贵专列,这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。
    苏洵一家五口是一排,之前自然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交流。
    现在到了餐车,一些商人看苏洵的样子就猜到他是一名官员,自然就尝试着过来套套近乎。
    得知苏洵以前是从五品知州,现在正要进京听候选调,那些人就更加热情。
    苏轼兄弟趁着这个机会自然与他们聊起了数理化,聊起了汴梁高中,也知道了如今大宋对理科愈发看重,甚至纳入科举。
    这也更加激起苏轼兄弟对数理化的好奇之心。
    时间很快就这样过去。
    到下午申时末,酉时初,火车总算是抵达了汴梁。
    “这就是汴梁开封城吗?”
    下了火车,背着包袱,提着行李箱的苏家兄弟就震撼了。
    傍晚时分,夕阳还未下山,在残阳的照耀下,汴梁城外那一栋栋高楼大厦,像是钢铁丛林般遮天蔽日。
    相比于襄阳城零星几座楼房,汴梁此时已经是楼房林立,密密麻麻,延伸到了南城郊外。
    火车站外各种自行车、黄包车的数量更是襄阳的不知道多少倍,而且甚至还有路灯,由电线杆铺设,照亮了每一条街道。
    此时正是放学、下工的时刻,如今汴梁已经不止一个学校,从小学到高中,大大小小的有十多所。
    主要以小学为主,然后就是五所初中,而高中则又新成立了一所,以前的汴梁高中改名为开封第一中学,新成立的则是二中,恰好在南城外。
    他们看到很多跟自己同龄的人穿着蓝白色的校服,上面印着开封二中的字样,一個个笑逐颜开,骄傲自信地从火车站附近走过。
    这些学生也值得骄傲。
    汴梁高中是在景佑四年就已经开设,十六年过去,早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人才,其中就有不少人参加科举,或者考入汴梁大学。
    而作为新成立的二中,不管是教学质量还是生源质量都没有因多一所学校而下降,依旧非常严苛。
    学校不管出身,只管成绩和能力,在整个汴梁只有两所高中的情况下,他们能够考进去,本身就代表了天之骄子,是万中无一的天才。
    即便以后考不上科举或者大学,毕业后就已经算是知识份子,去其它地方的小学初中当个老师,或者去工厂当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,亦是绰绰有余的事情。
    就如同后世建国初期,有个初中高中学历就已经是凤毛麟角的高级人才一样,在基础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大宋,高中学历同样已经非常可观。
    除了科举以外,那些贤良方正和吏考之类的特科,同样的分数,有初中或者高中以上的学历,往往就是择优录取的对象。
    至于大学学历,不仅仅能在这些考试当中加分,在科举当中也很有含金量,相当受重视。
    所以这些学生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。
    苏轼看着那些同龄人不由得露出羡慕的神色,他的老家眉州跟汴梁比起来,与乡下没什么区别。
    那里没有自行车,没有高楼大厦,没有电线,连报纸都没有。
    即便是坐火车沿途一路,除了少数像成都、襄阳、江浙这些商贸发达的城市有改变以外,他看到的也是与曾经的大宋没什么区别的县城、乡村。
    但苏轼知道,这些都只是暂时的。
    因为他在火车上开拓了视野,到了汴梁之后,更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。
    ‘科技改变生活,读书改变命运,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。’
    苏轼想起了在火车上看到过的一份报纸。
    那是前几天的大宋日报,火车上每天都会准备,上面赵骏为发展基础教育而写的文章还历历在目。
    在这一刻,他知道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——好好读书,要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。
    “走吧!”
    苏洵初到汴梁,也非常震撼。
    他上一次来还是六年前,当时从密州通判调任道州知州,来汴梁磨勘。
    那个时候的汴梁已经有很大变化,但远不像现在这样令人震惊。
    出了火车站,他们一家又坐着黄包车,趁着天色还未黑的空档向东城方向去。
    苏涣现在就住在东城外。
    他是天圣二年的进士,资历还算不错,但仕途一直不太顺,历史上此时还只是衢州知州,到公元1055年才当上利州路提刑官。
    不过现在受到赵骏赏识,从祥符县令升到了开封府通判,后来又平调到了鄂州做知州,仕途畅通无阻。
    结果即将卸任上调的功夫,就遇到了父亲病逝的事情,只能回家丁忧守孝。
    守孝结束,刚回汴梁磨勘选调,被赵骏带走巡视天下。
    靠着这两年镀金,跳过了正五品和从四品,连升两级,目前去了制敕司担任知司。
    这是个三级机构,主官为正四品,主管草拟政令、诰敕等文书。
    就是负责管理政制院那群帮忙整理文件的吏员,也负责写政制院的政令,类似于之前的知制诰。
    所以苏涣也分到了一套房子,是那种回字结构的筒子楼,住的也都多是官府人员,相当于单位分配的房子。
    以汴梁这寸土寸金,即便官员俸禄不低,想在城里买房子,还得不吃不喝攒好些年。
    “清水塘街二十七号,就是这了。”
    黄包车把苏洵一家送到了地方。
    趁着苏洵给钱的功夫,苏轼下了车,抬起头打量。
    这是一栋约七层高度的筒子楼。
    在楼房外面还有一圈四四方方的围墙,正门的大门紧闭,旁边却有个小门。
    小门的保安室里,两个保安正盯着他们。
    如果放在后世,这种建筑非常多,很像九十年代到两千年时期,某个机关单位的家属大院。
    但放在大宋,就让人觉得怪异。
    习惯了那种几进几出的大宅邸,看到这种高楼,虽感觉确实高,却令人觉得有些压抑。
    苏洵付了钱,提着行李带着家人到了门卫室,向里面的保安询问道:“这里是清水塘街二十七号吗?”
    “是的,请问你找谁?”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6802/22471382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