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欲文 > 穿越重生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第293节

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第293节

推荐阅读:恶魔双子(双胞胎兄妹骨科1V1)试婚春风雨(纯百)当我嫁人后,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【西方罗曼】高H合集(强制,乙女,美人受)[OP]成为被攻略的里番女主太怕被操所以全点武力值了(np)越想越羞耻就删掉书名了【R18G】浮生若梦般的依恋只想要你的保护而已

    第五,辽宋签订互不侵犯盟约,若是一方撕毁条约,则另外一方将把对方视为敌对国。此次因为辽国侵略再先,本应该彻底中断宋辽关系,并且要求辽国赔偿一切战争损失,但考虑到和平是两国百姓的期盼,就再给辽国一次机会,勿谓言之不预!
    第六,宋辽以涞水为界,双方撤兵。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,彼此不得藏匿。两朝沿边城池,一切如常,不得创筑城隍,不得私自往边境增兵,不得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,贸然派兵越过边境擒拿盗贼逃犯,如有违背,视为侵略。
    第七,也是最后一条,恢复宋辽兄弟之国的名义,以宋为兄,辽为弟。以后只有双方皇帝寿诞,才会互相派使节庆祝,并且规定双方贺礼统一为二十万贯,不再像以前那样,哥哥照顾弟弟,时常多给寿诞贺礼。
    一系列的条约签署,宋国这边已经由赵祯盖了玉玺,辽国那边则由耶律宗真盖上玉玺,一式两份。一份为辽国的羊皮卷,另外一份则是宋国的纸,互相交换,互相收藏,成为了正式契约。
    很快,随着条约签署之后,辽国那边就拿三千匹战马换了五十万贯“岁币”,然后耶律宗真在南京析津府,向群臣们宣布,这次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。
    虽然涞水南岸的七县已经被宋国占据拿不回来,但宋国不仅奉上了几十万贯买地钱,还保证继续上缴岁币,换取辽国息怒。
    接着到八月份的时候,耶律宗真又卖了几千匹战马给宋国,凑了个百万贯,算是给群臣交差。
    辽国群臣也不是傻子,哪怕是不清楚耶律宗真背后的交易,可涞水南岸要不回来也是事实,打了败仗,土地还没了,却对外宣称大胜利,怎么看怎么像是辽主在通敌卖国。
    但有了钱就好说。
    耶律宗真给军队发了犒军钱,军队总算是稳定了士气,又给了大臣们赏赐,安抚了主战派,在这种情况下,辽国主战派才算是偃旗息鼓。
    毕竟除了没经历过保州之战的那些人以外,其余大多数经历过那次战役的将领们可都保持了沉默。
    谁都不希望再面对宋军的手榴弹和火炮。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支持耶律宗真的决定,得到辽主卖马给的犒军赏钱,俨然已经成为了军队的利益共同目标,其余主战派再怎么叫嚣,又怎么可能强硬得过军队呢?
    因此在这种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情况下,耶律宗真勉强算是平定了辽国权贵们的不满,剩下的就是安抚各个部落,稳定辽国局势了。
    九月初,宋辽两国都开始大规模撤兵。
    宋国在新占领的涞水南岸七县派驻官员,设立榷场,重新布防调控军队。
    范仲淹依旧在河北路主持大军,一是要治理一下地方,二是布置一下防线,三是继续与辽国接洽,完成条约签署的后续贸易。
    如买卖马匹、矿产,开通榷场,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等,都需要时间。
    一直到十一月份,范仲淹才算是把整个河北路稍微整理了一下,于十一月二十四日,被赵祯一道政令,调回了中央。
    年底天气变冷,今年的汴梁下起了雪,簌簌的雪花纷飞,却并不是那种覆盖大地,只是飘了雪,地上湿漉漉的,呼呼的冷风吹,能把人冻得骨头都在发抖。
    范仲淹穿上厚实的军大衣从郭桥镇路过,南下从汴梁北门入城,他是走的陆路,于黎阳过河,走汴梁东北方向的陈桥镇显然更快一点。
    但他走到长垣县的时候才想起了一个严重的问题——陈桥兵变。
    老范就只好绕了个远路,从开封西北方向入城。
    城外岳台亭,赵骏率领着文武百官,代表赵祯前来迎接。
    远远的范仲淹只带了几十名护卫队出现在了道路尽头,随后见到亭驿附近的大队人马后,便加快了脚步,催动马匹疾驰而来。
    马一跑快,那冷风嗖嗖地吹,虽然有军大衣撑着,可鼻涕都差点没把老范冻出来,脸都生疼,只好强忍着。
    终于到了近前,他迫不及待地翻身下马,向赵骏等人迎了上去。
    “汉龙!”
    “哈哈哈哈,老范!”
    赵骏上去就给他一个熊抱,拍着他的肩膀道:“你现在名声满天下了。”
    “希文,这届政制院换届,你要上来咯。”
    吕夷简过来酸酸地道。
    “希文,干得漂亮!”
    晏殊上来帮他掸了掸肩膀上的风雪,笑道:“扬我大宋国威啊。”
    王曾说道:“外面这么冷,先快回宫里吧。”
    “是啊,陛下在等着呢。”
    盛度这老头也来了,也穿着军大衣,但还是鼻涕都快冻出来。
    虽然现在广东那边棉花已经推广,可毕竟是后世高产棉花的祖先,没有经过精心培育、优选良种,产量和质量肯定还是上不来。
    这是没办法的事情,只能强行硬推广,然后一代一代地筛选,培养出更好的棉花。
    所以目前棉花虽然已经在广东经过几年时间,生根发芽,但棉花暂时还不能成为国内主要的御寒衣物,现在也就朝廷权贵赵骏发明的这种暖和的军大衣,被赵祯赐给了群臣。
    不过赵骏在前两年就下令,把棉花纳入广东的赋税体系当中,并且还是以市价收购。要知道宋代是产棉的,而且价格还挺高,以市价的话农民赚头很大。
    因而在这样的推动下,百姓种植棉花的热情倒是很高,目前即便寒冬腊月,广东那边的温度还是十七八度,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。
    赵骏下一步的目标其实不是把东南亚打下来,而是派人与大越占婆(越南)、蒲甘(缅甸)、吴哥(柬埔寨、泰国、老挝)等几个东南亚国家建立贸易路线,把棉花推广到那里去。
    这样生产成本就直接变成了东南亚国家,宋朝则可以从东南亚进口粮食、棉花、木料、香料、矿产等资源运到广东,再由运河水路运到内地,形成交易链。
    事实上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海上贸易,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。但因唐宋物产丰富,所以从东南亚进口只以木料香料为主。
    粮食、棉花和矿产是赵骏认为可以加入的商品,而且由于宋国长期贸易顺差,导致根本不会亏。
    最有意思的是根据史料记载,宋国大量低价进口外国的铜矿,然后由本国加工成铜钱,再花宋国的铜钱去买外国的资源,跟抢钱都没什么区别。
    路上赵骏邀请范仲淹上了马车。
    马车上就暖和许多,因为车子里还放着一个小暖炉,把老范激动地手都快摁在炉子上。
    “最近天气太冷了。”
    范仲淹抱怨道:“要是今年真开战的话,我怕真顶不住。”
    “呵呵。”
    赵骏笑道:“你放心,我们顶不住,北方更冷就更顶不住了,你猜猜为什么耶律宗真为什么这么爽快地把那么多牲畜卖给我们?”
    “再不卖就得冻死咯。”
    范仲淹笑了起来,随后摇头道:“就是现在的马价也太贵了,先帝时期才四五十贯,现在都涨到一两百贯,让辽国捡了个大便宜。”
    “没办法,辽国和西夏长期封锁我们的马匹来源,我们唯一的渠道就是从青塘买,供应不成正比,那自然价格贵了。不过辽国认怂,李元昊那边也认怂了,降表都上来了,他们的互市允许卖马后,价格也会跌下来。”
    赵骏摇摇头,随后笑道:“所以现在让辽国捡个便宜就捡个便宜吧。但我们又多了一万精锐骑兵,训练两年,又是对付辽国的好帮手。”
    战马还是要买的,这东西就跟手中无剑,与有剑不用一个道理。至少在一战前骑兵还是主力,在坦克汽车没有出现之前,多多储备战马并不是一件坏事。
    所以虽然辽国这次拿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战马换钱,宋国这边也咬咬牙忍了。
    主要还是别看宋国明面上骑兵有二十多万,实际上有马的大概十万,而且有好战马的精锐骑兵不超过五六万,其余骑兵要么是老弱马,要么是瘦马,跟辽国西夏的那些强壮好马比起来,差得太远。
    谁让马价贵呢。
    就算和青塘交易,人家一来没那么多战马供应,二来他们自己也需要战马组建骑兵抵御李元昊,这就导致宋国缺马缺到了骨子里。
    范仲淹听了点点头,接着马车缓缓驶入了城里,他好奇地掀开窗帘向外看去道:“我都快四年没回汴梁了,真不知道现在汴梁发展成了什么样子。”
    他看到街面上没什么行人,城市道路也没有太多变化,似乎还是老样子。
    “大冬天的,你能看到什么,平时都热闹的很,街头巷尾都是人,八月和辽国签订和谈契约,报纸刊登消息后,百姓们都自发上街欢庆,热闹了好几天呢。”
    赵骏笑道。
    “就这啊,我是说你们在汴梁搞了那么久,就没别的变化吗?”
    范仲淹有些失望。
    怎么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没变化呢?
    “谁说没变化,大规模改革暂时还没有动作,不过一些小制度变化还是有的,比如商业革新,现在汴梁商业增长比以前高了至少30%。又改革了官制,让官府效率大量提升。”
    赵骏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道:“还有纺织厂、学校、水车工厂,甚至是炼钢厂我都办了一个,你以为啊。”
    “炼钢厂?”
    范仲淹大惊道:“现在就能办了吗?”
    “小型炼钢厂而已。”
    赵骏说道:“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个名称,跟城里的炼铁工坊一样,并不是说全机械化才是炼钢厂,第一次工业革命哪来的机械化,就是纯炼钢而已。”
    范仲淹不解道:“那跟炼铁工坊一样有什么用处?”
    “试验炼钢技术啊。”
    赵骏指着自己说道:“我学历史的,贝斯韦空气炼钢法还有贝塞麦转炉炼钢法我得实践出来。”
    “这些炼钢法就是未来的机械技术?”
    范仲淹试探性问。
    “也不算,顶多算是生产技巧,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炼钢程序其实跟古代差不多,区别在于炼钢的效率,而这些炼钢法则是增加效率的方式。要想达到机械生产,还得继续努力。”
    赵骏解释道:“比如蒸汽机就是增加效率的产物,所以现在也就是从原始炼钢的办法中找到最好的方式,提高钢铁产量满足生产需求。”
    “原来如此,这就是类似于汉朝出现的炒钢法,以及唐朝出现的灌钢法一个道理吧。”
    范仲淹恍然大悟。
    “嗯。”
    赵骏点点头:“大炼钢的时代,必然催生出效率,何况我还懂蒸汽机原理,那不就能直接推动社会变革,而不需要再等几十年蒸汽机的出现。”
    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60年代,当时虽然有蒸汽机,但没什么卵用,一直要到18世纪末瓦特改良蒸汽机才会正式用于工业。
    所以归根结底,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不需要蒸汽机、石油、橡胶之类。
    赵骏早期只是笼统的讲了一下这个概念,当时他哪知道自己穿越到古代了,因而那时是叙述一下工业革命的条件以及后期发展,现在真实践动起手来,依旧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,而不是立即就要什么石油橡胶。
    “要是这样的话,就太好了。”
    范仲淹笑道。
    “现在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”
    “东风,欠什么东风?”
    “你,就是东风!”
    马车缓缓停下,赵骏走下马车,看向外面巍峨高大的汴梁皇宫北门玄武门,笑着说道:“走吧,大家都在等你!”
    挟破西夏,败辽国之威,范仲淹终于可以回国,开启新政改革了!
    第241章 政制院换届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86802/22471048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