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记

推荐阅读:她撩人不自知(高h)今天也请杀掉我?【R18G】越想越羞耻就删掉书名了【R18G】替身白月光她貌美如花[nph]大小姐淫乱日常(NPH)色情主播不想干了(NPH)五九十好想把师父上了h长江绝恋(NP骨科)和老婆酿酿酱酱(高H 1v1)

    连载的时候我经常和朋友说,原来写小说就像谈恋爱。我将自己拆解剖析,点燃焚烧,去爱它。它可能会以商业化的行为,在世俗里给我一个更为稳定的承诺和回报。
    但事实上没有。写这本书反复地让我认知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,而不是某个能汇集天时地利人和且不费劲的能力者。
    欲望都会外化为向结果求索的一种执念,就好像人在亲密关系里需要誓言、婚姻、恒久的陪伴来求证自我。甚至对他人的求证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求证。
    以至于写这本书一边难产,一边苦恋,有点爱而不得,但又着实沉迷于在创作好像抵达极致的时候、通天彻地的快乐,好像世界就浓缩在黑夜的房间里,它无比宽广也无所不能。
    我为自己点了一盏灯。它光是此时此刻有照亮无论如何的能力,就值得“永恒”这个词来赞美它。
    所以这一年里我每次祈祷时都会说:希望我能一直写下去。
    可能是实践过后,才知道千万创作者提起笔或无论什么工具,光是坚持不放下它就是最大的难关。
    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完整的书,遇到了无数复杂的问题。我不断地向朋友和自己求助,还有看其它书,来弥补和解决问题。
    我曾说过它的诞生实在是一个草率的决定,我没想过怎么对它负全责,就基于极强的生产欲让它降生。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故事,和清晰的、必然要写的场景,所有人物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吵得我睡不着觉。
    以至于我每次都以为还有五六万就写完了,竟然熬到了七十多万(当然也是基于平台原因涉及到大量性描写)。
    成熟的写作者有大纲、细纲、人物小传,能控制字数,编制出关系和逻辑网,但我确确实实太青涩,前期努力填补,后来发现由于故事原本就没有全然缜密地理清,很多人物也产生得草率。
    想到这可能是初生牛犊难得的自由写作的机会,我直接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挥洒了下去,让人物去即时地反应和思考。
    它真的像野草一样,偶尔疯涨,偶尔冲不破石头,偶尔自己就缩回去了、头都不愿意探。很散漫的一摊草地。
    我也总是在审判它。摸得清草上被虫驻食的纹理,看得见淡黄色与乌青的细小斑点,嗅得到草被压弯时渗出汁液难闻的味道。但也总是好像能以五感察知到其中开着无形而透明的花朵。
    书写到后半段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做了室友。她也是作者。
    我提及自己的书,说我喜欢描写极致的东西,喜欢描写嫉妒、恨意、越轨、比生死浓烈的爱。她很惊讶,说你这都有点阴暗。
    她是intp,结论从来都是基于判断,没有任何褒贬,只是陈述。我却完全震惊了,甚至觉得伍桐从开头到结尾核心是追求热烈太阳的过程,其中没有真正的阴暗。
    然后她换了“阴影”一词,来说明作者(其实包括读者)不同的视角。比如甜文会去描写温情的瞬间,而对我的作者朋友来说所有的感情里最珍重的是亲情;而我喜欢去描写光照下的阴影,角色也总是做出意想不到的大举动,还会在现言里涉及生和死的话题。
    我说:我一直认为嫉妒、恨意这些情绪是可被容纳的存在,没有好坏,而是因为存在所以应该去看见。这跟我曾经阅览大量日本动漫、日本文学、日本电影有极其强烈的关系。
    后来我已进一步反应到,它们转化为其它情感的过程会产生冲突与张力,而我喜欢这种视角。这无有好坏,可以说只是一种xp。
    而朋友她对中式文学从小就感触深入。中学的时候被抽背古文,她提前没有背过,听前一个人坑坑洼洼背一遍之后,她就能背诵了。
    有一天她提及了一句诗,是杜甫的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。说它一直被用来教育我们读书,可她前不久读了全诗,才发现根本不是如此。
    第一句说“甫昔少年日,早充观国宾。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是少年傲气,到“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”,信念要在官途之上立业,却最后“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。
    原来官场和读书场是全然的两件事。读书破万卷,却可能怀抱理想将自己读到死路去。因为朝堂与皇权如此。一路上都做了最正确的选择,都是成功,最终却导入错误的死局。
    她喜欢这种命运的视角,她自己也感同身受。与她学法极其相关。看似从正确到错误,背后却有客观规律和真理会导致结果的必然。这也更像《红楼梦》的因果观。
    写书的过程中我久违地看了书。最有帮助的两本是荣格的《自我和无意识》以及黑塞的《悉达多》。其实我是走投无路,因为一直无法处理人和书、书和市场、创作世界和世俗的关系。
    伍桐的选择是在我价值认知潜移默化的改变中慢慢形成的。
    悉达多是男人,男人往往会对儿子(而不是伴侣)产生女性在小说里常描绘很好的爱(当然会增加权力关系)。悉达多有儿子之后,意识到“爱是一道伤口”,而“谁也不触碰伤口”。
    后期里对伍桐视角的描写比较少,但她其实非常理解爱是一道伤口。很多时候她自己不敢去碰,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。这道伤口会结痂愈合,但一直有一道很浅的痕迹。
    我认为每个角色都还是平凡的人而不是神,她的痕迹到最后也没有消失。
    她选择什么路,最后也没有定论,当然每个人认知会不一样。但我写完结局,发现让她只走一条路的必然逻辑是不存在的。1v1也可能转化成all,all也可能随时选择一个或多个。
    我想这是《悉达多》里所说,真的反面同样真实。
    后来我听王德峰老师的《金刚经》课,他说其实黑暗和光明如生与死,是代谢,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状态。对于伍桐来说,选择也是一样的。
    当医院的护士说“谈恋爱就是为了开心”的一刻,她回到了世界中,从大家的日常里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。
    她以很重的生命,变成了轻盈的羽毛。重在历史和未来,轻在此刻。
    悉达多后来体悟到:“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:时间被终结,人视过往、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。这时,一切皆为善、圆满和梵天。因此在我看来,世界存在的一切皆好。在我看来,死如同生,罪孽犹如神圣,聪明等同愚蠢……我不在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,塑造的圆满世界比较,而是接受这个世界,爱它,属于它。”
    我对写作的观念,自我和世界的观念,也就这样和书与角色慢慢合一了。
    这本书其实过分的理论化,未来也许再也不会如此了。它的败笔反会成就它在我世界里的唯一性。一切都只有一次,这是为什么当下如此重要。
    我从七八年前起脑子里就一直有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。
    还没写到出国线时,我和朋友去书店,我抽盲盒书,刚好拿到的是关于抑郁症的历史。书里写到早期很多英雄会得抑郁症,人们会把得抑郁症看做是上天的使命,证明这个人独一无二。
    他们还认为女性得爱情抑郁症的几率高很多,因为会分泌出某种激素。
    激素会有冷热干湿,这个和西方古典占星学的一些理论是一样的。甚至很像我们背景里的阴阳五行。比如水相星座是冷和湿,冷会凝聚和冰冻事物,很难向外扩张,湿的渗透力蔓延力很强,且润物细无声。用来理解水相星座的特质。
    那时候对抑郁症的理解更物质和功能化。后面有了科学,再后面不擅长催眠术的弗洛伊德启用了精神分析。
    我对心理学也不太了解,写第一次伍桐和周焘的对话主要还是凭借经验。
    真正读到催眠,是在《自我和无意识》荣格提及老师弗洛伊德的同事,也就是现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给一位女性做治疗,他探究出她“恋父”的特征。
    弗洛伊德看见了人除了意识之外,还有无意识存在。我们从前常说做梦是潜意识发挥作用,它的源头是无意识。并且他提取一切心理因子的源头都来源于“力比多”,也就是性本能的能量。
    整个心理结构大概是:意识——潜意识——无意识。
    这个跟弗洛伊德创造的人格结构:超我——自我——本我,也可以做一定的对照。
    在不同的权力关系,比如男女、阶级也可以做类似的对照:父——母——子;圣父——圣灵——圣子;国王——贵族——平民。
    荣格说明意识和无意识是平级的,所以无意识是我们无法通过理智分析和判断的。但是会转换成梦逐渐让我们知道,或者其它方式,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在变成意识的路上了(我的粗浅理解)。
    无意识有点像是动物性本我的一切本能。我们会有生本能,也就是生存和自我繁衍的欲望,也会有死本能,攻击和毁灭本能。性欲望被压抑后变形的欲望,会变成创作的欲望,或者是变态的欲望。
    这首先说明了人本就有阴暗面,且需要合理的方式表达和释放它,而不是进行压抑。
    超我是我们对自己的道德、智慧、制度约束。从源头看就像上帝约束亚当和夏娃。而本我是偷食禁果的欲望。在生命中的源头中,超我就是我们的“父母”。
    (顺便说夏娃被塑造成亚当的肋骨即骨中骨、肉中肉,用于说明女人诞生于男人,女人引诱男人吃了禁果。这个是男人叙事里的,女人作为第二性存在。事实上第一性的女人天然就存在,她是亚当的原配莉莉丝,一个具有野性的人。)
    我们都是社会人,当我们无法平衡超我和本我,就会产生“自我”来做调节。保证我们能够对自己有一定约束更适合社会,又能够安全地实现作为人本身的欲望。
    意识、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如此。无意识过于强大将会得精神官能症,比如让人生出我就是神的错觉,产生人格分裂等。
    而过于使用超我去压抑本我,也会造成自我功能的破坏,产生抑郁。许多种可能。
    我想读这本书的应该有一些学生,还有自己也有抑郁情绪,或者对爱的追求也比较理想极致化的宝宝们。
    虽然书里会大量描写男主们追求的爱是怎样,他们怎样乐于付出,怎样将性与爱合一。但这应该说是女性心中“所期待的、塑造的圆满世界”。他们在现实中的照映,是大量发挥超我能量的、诠释爱情的美好女性。
    反而现实中的男性本我欲是很强的。大部分他们仍旧把女性当做一件性、生育、婚姻或者其它价值的物,属于他们的夏娃。文是虚幻,幻中有真,但真不一定能够在现实世界里通过结果转化给你,它可能只是一种信念。
    另外其实伍桐会抑郁,和她过度压抑自我,且青年时期没有人引导她形成本我安全地调节自己很有关系。
    甚至女性因为更会用各种社会视角、道德制度审判和约束自己,所以本我会被压抑到无处可逃。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。荣格提及无意识里有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。
    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更是在千年风霜中形成。比如自我凝视、比如容易配得感低,甚至初期会有一点点遗留的雌竞心理。
    任何自我觉得可耻的情绪与心理,既然存在必有理由。无关我们的人格。合理地安抚它,释放它,寻求科学的方式保护它,而不是泯灭和攻击它。
    这可能是我写完这本书上的最实际最重要的课。我想伍桐也在成长中慢慢学会了。
    选抽奖的书时,一下子想起史铁生《病隙碎笔》里的很出名的一段:
    “爱,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。自卑,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,或者转身,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。”
    自卑大概是这本书的起步,我描写时未察觉到笔很重。一是我本来就喜欢虐感,二是因为一直知道等待伍桐的是太阳。
    不过我当下知道她一直站在明暗的切割线上,影存在离不开光,光落一定会投下影。这也是一种轮回,而不是一种对立。
    关键在于她选择转向何方,去面对和承接什么。只要光和影都属于她自己,那就是自由。“白鸥没浩荡,万里谁能驯”,她是这样的人。
    散说了很多,没能删减成功。这些自己通过写文体悟到的而无法在文中表述的,我想表达完让它结束在这里,然后去迎接新的开始。
    真的很感谢每一位宝贝的阅读和评论,每一颗珠珠。
    希望你们都拥有强大的自由、健康和快乐。
    下本书原本的构思因为要换平台不能用了,会做更改去发。《少祈》就是在粉站最后一本了,还有些惶惶不安担心历史都会消失。
    下本文透露一下文名叫做《地尽头》,原本是1v2+骨科+替身。文名依旧用的歌名,是关淑怡的,下面的词大概是主题核心:
    “隔岸无旧情,姑苏有钟声。
    震荡过的内心只有承认,
    逃避到地心都不会入定。”
    250413
    酸雨汁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77256/23328979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